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昨天(11日)表示,自然资源部组建五年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取得一批新成果、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自然资源部表示,五年来,全国共完成1885个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186万平方公里隐患综合遥感识别、12961处工程治理,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明显下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完成,它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和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统一的底图底数。
此外,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编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布局9个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
五年来,国家共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修复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整治修复海岸线1100公里、滨海湿地42万亩。
2023年要夯实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基础
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表示,2023年要夯实粮食、能源资源安全基础,严守安全底线,提高安全发展能力。
自然资源部表示,特别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健全奖惩机制。
此外,自然资源部明确继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深化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推进未利用矿区资源调查评价,组织实施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推动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国内供给储备保障能力。
自然资源部还改革土地利用计划配置方式,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五年下降21.51%。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 守住生态安全边界
对于如何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自然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自然资源部表示,继续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方式,规范重大项目用地清单,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土地计划的依据。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围填海管控规则,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及行业、民生用海用岛。
自然资源部明确,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推动实施全国陆海生态系统本底状况调查、变化监测、风险预警。
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在无锡滨湖揭牌******
科技日报讯 (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章溟潇)1月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召开的2023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上,国内首个量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无锡)创新中心与索菱无锡研发中心、香港大学太空产业研究院等集中揭牌,“吾+”人才安居系统的智能化平台正式启用。
会上,数字健康产业园、自动化智能装备研发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并发布了《“三湾三城”规划及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滨湖“543”产业规划与政策》《“滨湖之光”4.0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及规划,奖励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科技的创新,布局是外拓面,体系是硬内核。”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表示,去年1月该区正式提出全面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各项规划,绘就“五湾五城”创新图谱,确立“543”产业体系,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传感网、元宇宙、量子通信、生命健康等12个前沿产业优化调整了产业政策,建立“五个一”产业服务保障,形成各产业专项规划,全力推动科技和产业无缝对接、制造业和创新要素深度融合,让“滨湖创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据介绍,无锡滨湖将“量子科技”作为“543”产业体系中的三大未来产业之一开展抢先培育。2021年底,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在滨湖成立,该院由上海交通大学、滨湖区政府、蠡园经济开发区共同建设,目前已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期间享受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科研机构名单。
去年12月,滨湖光子芯谷创新中心(一期)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光子芯谷占地面积约127亩,总投资约81.5亿元。
此次,由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和图灵智算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将依托超算无锡中心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并着力优化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中心将为产业创新、跨界融合等提供量子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算力、数据和算法服务,打造成为公共算力新型重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