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东方》播出过半热度走高 “守沪”之战惊心动魄高能不断******
重大革命题材剧《破晓东方》聚焦于上海解放第一年,全景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艰辛历程和丰功伟绩,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与广泛热议。
播出至今,《破晓东方》取得了连续8天蝉联收视率第一,单日最高收视率达到1.08%,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1.112%,索福瑞全国网平均收视 0.90,微博主话题“破晓东方”阅读量达1.5亿的成绩。
巧设宴展现上海困境 稳大局主持五大区财经会议
在之前的剧情中,欧立夫在潘汉年和李士英的霸气审讯下认罪道歉,让观众大呼“解气”。1月9日晚,李士英的饰演者何明翰空降咪咕星播客,在直播间与观众一同追剧,谈到《破晓东方》中先辈们的“战”,何明翰表示上海之“战”不仅在战事上,更在经济上、新闻上,这是一场信息战、情报战,敌在暗我在明,他也在直播中表达了对角色的感悟与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上海经济的筹划与发展在剧情中得到大幅推进。市长听取纪南音意见,举办“自助式”践行宴。市政府领导借助别具深意的菜品,将上海建设面临的困境清晰地呈现在邓政委面前。网友表示:“菜品虽简单,却承载着每个人为上海、为人民的责任心。”
得知上海发展窘境的代表中财委,牵头在上海召开“五大区财经会议”,讨论“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重要命题,让观众深感到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全国一盘棋”助力上海“战台风” 陆修远、纪南音引蛇出洞揪卧底
接下来的剧情中更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五大区财经会议召开时,12级台风突袭上海。市长带领市政府成员坐镇一线,财经会议的各区代表也奔赴前线,见证了上海的真实困境,决心给予支援。那么,各区的援助能否帮助上海度过天灾的考验?
此外,陆修远、纪南音决定“引蛇出洞”,揪出潜伏在市政府中、泄露来沪消息给卧底。这个一直暗中协助敌特的卧底到底是谁?Ta能否被成功揪出?我们拭目以待。
目前,重大革命题材剧《破晓东方》正在CCTV-1黄金时间独家电视首播中,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每晚19:30播出,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咪咕视频、百视通22:00同步播出。
该剧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携手知名编剧龙平平、秦溱强强联合、匠心打造,张嘉益、刘涛、李泽锋、乔振宇领衔主演,冯绍峰、童蕾、颖儿、左小青特别出演。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⑭树立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作者:赵思诚、王国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顺应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调整趋势,保障食品供给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结构适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点任务之一。而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是新时期保障我国食品市场供需平衡和居民营养健康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吃得饱”“吃得好”之外进一步倡导“吃得健康”,深挖潜力构建更为全面的食品供给体系,是树立大食物观的题中之义。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提高,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调整,口粮消费不断下降,水果、蔬菜与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131.4公斤,相较于2013年下降11.3%;人均禽肉消费量26.5公斤,增长55.1%;人均蛋类消费量13.2公斤,增长61%;人均奶类消费14.4公斤,增长23.1%;人均水产品消费14.2公斤,增长38.5%;居民食品消费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畜禽产品消费快速增长,膳食营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食品需求结构变化直接反映于食品进口端,2021年,我国食品进口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进口额高达13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5.4%。进口额排在前五位的食品品类分别是肉类、粮食、水产品、乳制品和水果,五项进口额均超过百亿美元。
粮食安全概念应当与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相适应,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米袋子”提得多、“菜篮子”提得少,“供给端”提得多、“需求端”提得少的“两多两少”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粮食安全概念应当向食物安全逐步转变,除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之外,也需要将肉、蛋、奶、菜、果等品类纳入考虑范围,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讨论数量安全和自给能力问题,力争实现主要食品供需动态平衡。
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居民营养健康情况。总体而言,我国居民营养供给快速增长,蛋白质、脂肪与能量供给充足,动物蛋白供给明显增加,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达到3400千卡,能够满足居民营养需求。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健康”,居民营养水平提升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膳食结构不平衡,居民营养供给存在短板。当前我国居民精加工谷物食用多而全谷物与杂粮食用少,红肉食用多而白肉食用少,蛋类食用多而奶类食用少,油、盐、糖消费过多而各类维生素与钙、铁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居民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问题同时存在,大量居民处于“隐性饥饿”状态。
其次是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肥胖与慢性病患病率增长。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的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已经超过50%,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19.0%,而超重肥胖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当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膳食结构变化对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是城乡居民营养供给仍有差距,老龄人口的营养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关注。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以红肉为主,维生素、钙等营养素供给水平相较于城镇更低。农村居民营养不良、贫血的发生率也高于城市地区,而农村居民对高血压问题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部分老龄人存在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贫血率达到10%,新冠疫情背景下,老年人营养不良问题仍需高度警惕。
需求端,首先,树立科学的膳食营养观,倡导均衡饮食结构。宣传低油、盐饮食与粗粮的营养健康作用,降低居民精粮消费倾向,控制钠盐与脂肪摄入。推广普及禽肉、水产等白肉的健康功效与营养价值,倡导居民使用白肉消费替代猪肉消费,促进肉类消费多元化,从饮食层面降低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率,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其次,开展节粮动员,树立节粮减损意识,遏制饮食铺张攀比。厉行节约,倡导科学点餐,狠抓食堂浪费,持续关注外卖行业中的点餐过量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粮浪费问题,多渠道“堵漏”,通过“食”端的调整,实现“农”端的节粮减损目标,降低食品供给体系的压力。
供给端,首先,多渠道构建食品供给体系。以粮食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向山水林田湖草沙要食物,充分利用广袤的国土资源,有效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窘境。其次,重点关注蛋白饲料粮的供给问题。发展低蛋白日粮技术,着重研发大豆蛋白替代产品,推动小品种氨基酸生产核心技术突破,加大对新型限制性氨基酸生产技术的支持,满足低蛋白日粮配制需求,适度降低饲料中豆粕等蛋白原料用量,逐步降低养殖行业对进口大豆蛋白的依赖。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植技术,努力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政策目标。做好玉米大豆的协同发展的研判工作,尽可能提升我国的大豆自给能力。